北部沉降海岸指三貂角至淡水間之海岸,全長約85公里,
以半島與海灣之交替循環出現,係早、幼年期之鋸齒狀海岸。
因地層之構造線走向與海岸線相交,故山地逼近海岸。
海崖下只有狹小之海灘斷續分布,
有時海崖臨海直接受波浪侵襲。但海岸大致為廣闊之海蝕臺,
一部分浮出水面。因岩石以硬、軟地層之互層而成,
故海蝕臺低平呈鋸齒狀,是為奇觀。
海岸線附近,海孔、石門、波蝕凹壁地形甚發達,
沿海亦有大小之顯礁。
大體上本海岸之地貌為沉降海岸,但實際上,
亦有地盤上升之確證,例如海岸段丘、隆起珊瑚礁、
隆起海層、隆起波蝕凹壁、隆起海蝕茸岩
以及如日本人所稱之萬人堆等蜂窩狀小地形和隆起石門等,
海岸侵蝕與抬升隆起地貌,在此處時常可以見到。
深澳之隆起珊瑚礁係珊瑚礁之斷片,形成於海岸附近之山坡上,
高度約10~15公尺。深澳附近之隆起海層以珊瑚骨骼、
有孔蟲、介榖及石英砂組成,分布於深澳及番子澳半島,
海拔3~4公尺以下之處。
番子澳半島之西北側與東南側均有斷層經過,
其先端之46公尺的山,原為一孤島,
現在隆起海層將其與海岸連結成為陸連島;
而島上波蝕凹壁隆起至50公尺之高。
八斗子半島亦一個陸連島,但和平島(社寮島)係一孤島,
現在以橋樑與海岸連繫。
和平島至番子寮間之海岸,海蝕臺甚發達,
其一部分露出海面1~2公尺。
尤其和平島之海蝕臺,向海緩傾,
低潮時面積約有1萬平方公尺,高潮時大部分沉入海中。
海蝕平臺中之砂岩有時其棋盤式的節理受侵蝕而呈格子狀的「豆腐岩」。
日人稱為「千疊敷岩」,即千張塌塌米海蝕平臺上的豆腐岩之意。
轉摘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習資源/文./莊文星
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出~臺灣形狀..........↑↑
海蝕洞門,形狀像大象的頭部,
鼻子伸入海中吸水,造型逼真...↑↑
這是10月份的戶外教學~目的地:番子澳地質景觀
非常特別難得的景觀,遊番子澳 (深澳岬角),最重要是放慢腳步,
才能感受臺灣地質之特殊與最美的時光,
所以老師帶著我們慢慢走過這片比人類歷史還久遠的土地,
聽著老師詳細解說....對地質有興趣的痞友們,可以詳閱前文。
隔週老師又帶領我們認識海邊生態....↓↓
老師細述他兩夫妻為了保護家鄉沿海的防風林,
遭人為破壞以至於海岸線後退,
致使海邊沙漠化沙灘日益減少,
在新屋溪河口種植水筆仔當防風林...
上圖左方遠處圓形水泥建物就是早年的軍事碉堡....↑↑
印証了西部海岸線因為過度開發,
而使海岸線後退,海水與人爭地景象。
據老師說~以前海岸線的防風林有50公尺的距離...
如今只見日漸枯萎的林地........
顧名思義...早年鄉民的收獲是什麼?
如今是~~~~~~亂石崩雲 驚濤裂岸 捲起千堆雪.....
在平坦沙灘上處處可見浪潮的手藝,
與招潮蟹等生物的雕刻作品....↑↑↓↓
~~~感恩老師閒伉儷對自己家鄉無私的奉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