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也是所有生物不可缺的三大元素之一
有水當思無水之苦
但~地球暖化後影響融冰、旱災、澇災輪流亂亂來....
未來實在不敢想像,當下我們只有做好環保。
桃園大圳進水口...石門水庫後池堰...網路圖片....↓↓
最近~其實也有三年了,運動方式改以騎單車為主後,
為了要避開與大車爭道的窘境;選擇鄉間小路或圳邊通道,
這樣騎得悠遊自在又安全,
桃園大圳是貫穿桃園縣,圳邊有些路段可通行大車
無意中發現這一條水道後;就常騎在安全措施做得不錯的圳邊路...
小時候就已知鼎鼎大名的"桃園大圳",
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圳邊騎久了常看見其他支渠、或是一些很特別的建設...
就想要更深入了解;這條既熟悉又很陌生的灌溉大動脈,
也見証了當年日本佔領台灣;有掠奪也有建設!
例如.....↓↓
當大圳遇到主要河川時,讓大圳的水道從河床下方穿越,
這樣的構造就是「 炮涵」。
「炮涵」的設計,類似物理「虹吸管」 原理,水源在主要河川下方的炮涵內流通,在另一端打回原本高度。在桃園大圳和中豐北路交會處旁,就有讓大圳水道從老街溪河床下方穿越的「炮涵」。....↑↑
資料摘自→中壢市環境教育教學手冊
智慧水利系統
日據時代桃園發生大旱災,日本政府決定於石門開鑿取水口,把被淡水河搶走的大漢溪水引回來,興建“桃園大圳”,又把大小不一的二千多口陂塘“化零為整”成二百多個來調整灌溉水量。
光復後,國民政府於1947年興建“光復圳”,把桃園大圳的灌溉區向西南延伸,石門水庫完工後,1963年政府又在桃園大圳以南興建“石門大圳”,將南桃園台地的四百多口陂塘和石門水庫串連起來。
翻開桃園及石門農田水利會的灌區圖,分處北南的桃園大圳(及光復圳)、石門大圳主幹由東向西貫穿桃園台地,各支線又沿著主幹向北部地勢較低地區分出綿密網路,連接各大小陂塘,相當壯觀。此一灌溉系統水源一半為石門水庫的蓄水、一半為雨水;在民國70年代前造就了桃園成為大台北米倉。
資料摘錄自→台灣光華雜誌
桃園大圳由石門峽至八德大湳,近二十公里的導水路,絕大部分是在地底下的穿山涵洞隧道,開鑿之初屬機密設施,平民百姓無從聞問,如今每年的參觀者無不驚嘆工程之浩大艱辛。現今工商發達,社區林立、人口迅速成長、農業式微了,為配合工業及民生大量的用水需求,再再衝擊著水利會營運管理及供水的調配,除了對農業經營有「生產機能」之直接效益外,亦兼具「生態機能」及「生活機能」之間接效益,受益對像除了「農民」外,並包括「地區住民」及「全體國民」。
資料摘自→桃園縣國民中小學八德市戶外教學篇
桃園大圳從大湳開始走露天...↑
早年桃園還是以農田、工業並存,
這些年工業大都遷移他國後,加上外來人口激增...
舊時工業地全變成住宅區或商業區,
釋出廠地保留一定比例成為紀念公園。
大圳兩旁除了可通車,也是民眾出入的捷徑,
不只有休憩步道也蓋了毫宅....
大園鄉屬農田水利會的公埤塘....↑↑
從輝煌到黯淡
田野生活的美好終究不敵都市和工商發展的誘因。石門水庫完工之後,陂塘的灌溉功能逐漸被取代,加上民國70年代工廠紛紛搬來桃園,土地需求殷切下,農田減少、陂塘消失也成了不可逆的趨勢。
民國60年代以後,不管是興建桃園機場,安置眷村居民、都市計畫把陂塘周圍的農地改為建地、興建國中小、醫院、工業區、政府機構等都是以填掉陂塘為手段。再者,工業區的污染使陂塘水質飽受蹂躪、農田廢耕,陂塘面積從9,000公頃減少到2,900公頃。
目前桃園和石門水利會擁有的七百多口陂塘(公池)除了負責灌溉,水利會也出租給民眾養殖魚蝦,其他的2,000口陂塘又分為家族擁有的「母池」和個人擁有的「子池」,多半做為養殖、釣蝦場或住家的風水池。近年因陂塘再生的風潮,地方政府和水利會合作把若干陂塘整修建設為休閒觀光景點,例如位於高鐵桃園站附近的青塘園,以及位於八德市、以生態工法打造的八德陂塘自然生態公園。
資料摘錄自→台灣光華雜誌
延伸加減閱讀→竹窗歲月...
Ps:痞友們都知道盒子肩頸酸麻問題,
貼心的痞友lin還特別在回應說~
不要我回訪要盒子多休息,
還有更多...更多痞友愛的叮嚀~盒子多休息....揪感心耶...
~~~~~~~~~謝謝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