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8攝於鳳林鎮客家文教館....↑↑↓↓照片部份內容
約在民國三十一年,鳳林鎮還沒有路燈,鄉下都點煤油燈,入
夜一片漆黑。
鳳林鎮光復後第一任代表會主席 溫阿珠 老先生住鳳林水源
地,經常發現一道火球飛越田間到大石縫中就消失........。此情
形經邱石生,余阿魁,鍾石松...等老先生證實土地公顯靈,該
人等就在大石縫前置 " 香爐 " 為土地公,供鄰近信士膜拜.....
盒子的父母親是出生在日據時期,我的兄姊們也是出生在日據
時代的末期,也就是台灣光復前幾年,呵呵.....只有盒子不是啦
小時候~常聽母親說親身經歷的故事,日據時我父母親的工作
是提煉樟腦油,就是將樟樹用手斧切成木片,以水蒸氣蒸餾生
產樟腦及樟腦油,這份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因為樟樹生長在山
上,工人必須就地蓋起蒸餾場所及蒸餾設備,也就是所謂的~
腦寮,簡單的蒸餾設備在早年可是創造外銷經濟產業之一
呢...。
母親說單調如一的工作,到了晚上父親常一個人去上個 " 腦寮
" 找同業聊天,獨留母親在工寮繼續給蒸餾爐添材火,蒸餾爐
是不能斷炊的,還好寡言不善交際的母親也不會埋怨,應該說
上個世紀初的婦女大多數是任勞任怨的....。
山上的夜是孤寂的,沒有任何的娛樂,黑夜裡母親常在等候父
親時眼見對面山頭的 " 土地公火 " 也稱 "( 伯公火 )變把戲....由
最初的一把火變成兩個、三個...到一大串,有時成一圈火球或
是上下跳動.....
聽完故事的我常反問母親當下會不會怕?母親說不怕!因為她
知道 " 伯公火 " 是在保護辛勤工作的好人,可不是任何人都能
幸運親眼目睹的。
今年五月份遊花蓮鳳林客家文物館,在展覽館內見到上圖的內
容,印證幼時母親常說故事的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文紀念逝世多年的父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