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漂流之島~

採訪.撰稿:于立平(公共電視記者);

攝影.剪輯: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冬天,一個不太適合出海的季節,我們卻刻意選擇這個時候前

往外傘頂洲。再次拜訪外傘頂洲,除了想紀錄這片沙洲的變

遷,也想親身感受東北季風的狂野,體會漁民在沙洲上真正的

生活樣貌。

目前外傘頂洲,是雲林嘉義一帶的熱門旅遊景點,從觀光竹筏

上滿載的遊客,就可知道許多人對於這座沙洲,充滿了好奇。

回想起兩年前,我們第一次拜訪外傘頂洲,當 時吳 先生才剛

台北返鄉,他的父親吳金成,憑藉著50年的討海經驗,協助

經營起外傘頂洲的觀光事業,如今吳先生不只獨立單飛,還

添購了一艘竹筏,帶領了10幾位員工一起打拼,海上觀光愈

愈熱絡,即使到了冬天,還是擋不住外傘頂洲的魅力。

南北距離長達20公里 的外傘頂洲,是西海岸最大的一片沙洲,

它的形成可說是風、沙與海流的美妙結晶,來自濁水溪的一粒

粒小沙,經由波浪的推移、海風的牽引,一點一滴往大海的地

盤擴展,經由時間的累積,最後才慢慢堆疊出一座沙洲。   

每天隨著海水的漲落,外傘頂洲會忽隱忽現,當退潮之後,廣

闊的沙洲終於露出水面,這時也是遊客探訪外傘頂洲的最佳時

機,在大海的阻隔之下,這裡保留住純淨自然的原始風貌。

在過去25年間,外傘頂洲往南漂移了10公里 ,讓隸屬於雲林縣

口湖鄉的外傘頂洲,已經從雲林縣的西側,漂移到嘉義的外

海,外傘頂洲不只是一個會移動的沙洲,還是一個不斷縮小的

沙洲,老漁民回憶起以前的外傘頂洲,不免嘆息。

為什麼外傘頂洲會步上消失的命運,濁水溪的大量開採砂石是

主要元兇,而濁水溪的下游還有一座台塑六輕廠,六輕計畫在

興建之時,曾大規模抽取海砂,興建之後,突出海岸的堤防又

攔截了沙源,外加濁水溪的上游有一座集集攔河堰,層層關卡

的阻隔,加速了外傘頂洲的消失。

目前估計外傘頂洲,每年輸砂量的損失有10萬立方公尺,相當

1,00010噸重的砂石車,近年來沙洲侵蝕與漂移現象持續加

劇,平均每年約向東南偏轉0.2度,並漂移70公尺 ,根據資料顯

示,在1984年外傘頂洲的面積,大約有2.05平方公里,20年後

卻只剩下不到14

外傘頂洲的變遷,從島上最明顯的地標──燈塔,就可感受到

消失的速度,從日本人在1914年設置第1座燈塔至今,近百年來

這座國際燈塔,為航行的船隻指引明亮的方向,不過2年前我們

在退潮時登上外傘頂洲,當時第3座燈塔的基座, 幾乎已經快

被掏空,果真2年後再次上島,舊燈塔早已倒了,新燈塔的重建

工程即將完工。

在工地裡,我們遇到了已經退休的燈塔看守員,現年69歲的謝

福裕,面對有人問起燈塔的事情,他總會開玩笑的回答,自己

顧倒了3座燈塔。

29歳來到這裡,福裕伯40年來,就眼睜睜的看著外傘頂洲的

沙子,一點一滴地流失,在風沙中外傘頂洲繁華年代,也跟著

消逝,如今的外傘頂洲,宛如夕陽一般,當眾人注意到它的美

麗,卻已經是遲暮之年。

另外,在外傘頂洲與雲嘉海岸之間,形成了12萬公頃 的淺海

坪,這片平靜的海域,自然成為台灣沿海最優良的牡蠣養殖基

地,放眼望去滿海的蚵架,許多雲嘉一帶的漁民,世世代代都

倚靠著這片海域養家活口。

早期也有許多漁民以沙洲為田,在外傘頂洲上養殖文蛤,如今

只留下一戶人家仍守著自己的海田,於是我們拜訪了沙洲上唯

一的一戶居民。

我們來到魚寮時,秀愛阿嬤剛結束文蛤的收成工作,她坐在魚

寮的門口,熟練地挑選出好的文蛤當作自己的午餐,近幾年因

為氣候不穩定以及水質變化的影響,讓外傘頂洲的文蛤收成欠

佳。

早年為了就近照顧放養的文蛤,秀愛阿嬤夫婦倆,就跟村子裡

的鄰居,一同在外傘頂洲蓋起了魚寮,從年輕到現在,30多年

的歲月大部分都在簡單的魚寮度過,這裡沒有水、沒有電,每

天隨著海水的漲落生活,如今鄰居們一戶一戶地搬走,只剩下

秀愛阿嬤夫婦,依舊守著這個海上屋。

      

雖然魚寮是蓋在會移動的沙洲,但是雲林縣政府還專程在老舊

的門框上,釘上了門牌號碼,讓這座雲林嘉義之間漂移的沙

洲,多了幾分宣示主權的政治味。

離開阿嬤的魚寮時,才發現不知不覺中,海水正漸漸地漲潮,

四周的沙灘已被潮水淹沒,回頭望去,魚寮矗立在蒼茫的大

海,宛如漂流的水上人家,在變動的沙洲上,這對夫婦以不變

的生活哲學,一同與海律動。

百年來,外傘頂洲像一把護衛西海岸的大傘,抵禦巨浪與季

風,讓雲嘉沿海居民免於浪潮的侵襲,而今繁華過盡,漂流之

島免不了走入消失的命運。    

或許未來我們該以更謙卑、更寬廣的態度,來面對大海,因為

沙子的生命是流動的,我們無法干預,它最後將在何處停泊。

資訊取自→環境資訊中心

還有更深入的報導→漂移的國土

 

 

民間趣談中,相傳清代外傘頂洲有幾十戶人家定居,且有一條

大街,但到了國府戒嚴時代,則是幾無人居,甚至被地方政府

視為包袱,雲林縣及嘉義縣均不願接掌,最後兩地各派出鄉長

被叫到省政府去,用猜拳來決定誰屬,結果雲林縣口湖鄉鄉長

贏了,自此外傘頂洲劃歸雲林縣。

而據曾任塭港堆燈塔守望員近40年的蔡福裕描述,1960年代,

外傘頂洲曾住居逾千人,用茅草、竹子搭建的上百戶簡易房舍

自成聚落,連雜貨店、藥鋪俱全,居民普遍仰賴捕魚、養蚵維

生,自給自足,人丁興盛的景象,就像座與世隔絕的海上島

國。強勁的風飛沙造出一座座約23層樓高的小山尚能蓄水;

從層層交錯的山谷底部隨手挖掘,沁涼甘甜的淡水立刻湧出。

20多年後,洲上堆疊成峰的沙丘,經數次颱風侵襲,與沙洲流

失、漂移作用,逐漸夷成平地,居民到處挖掘也找不到淡水飲

用,只有陸續遷離。蔡福裕也隨著這波移民潮,返回東石鄉塭

港村定居。

資料→自由維基百科

因為對--外傘頂洲--充滿好奇與憧憬........

以前都不知道,

我們也有這麼一塊神秘又好玩,

且會漂移的的國土~~

因好奇而參加~外傘頂洲一日遊...

巧~~碰上太陽公公也是 " 三日網魚、兩天曬網 "

三月的最後一天,人已在東石魚港,

因東北季風狂掃,不能登外傘頂洲.............

不能登陸,船東把船開出港,

趁退潮找個沙洲,

讓每個山友打赤腳踩踩泥沙,

在東石魚港看人家標售魚穫........

回程路過嘉義~~長庚醫院附近,

在遊覽車上遇見~~花開正鬧的木棉大道!

       

謝謝賞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馨想盒子 的頭像
    馨想盒子

    馨想盒子

    馨想盒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